家校协同育人
来源: | 作者:刘松 | 发布时间: 2022-04-18 | 627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
转眼间一个学期结束了,跟孩子一起相处有开心有欢乐,孩子是老师动力的源泉,也是老师的晴雨表,更是我们要守护的花朵,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。

北大校长蔡元培说过:“教育者,非为已往,非为现在,而专为将来。”

教育是一场漫长的修行,是急不来的。一个好孩子的教育,离不开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努力。

家长和老师在教育孩子问题上,以下五个方面要达成共识:

第一、改变传统教子观念

鼓励家长克服把孩子当成自己私有财产的心理,认识到孩子是独立的个体。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,使他们成为一个快乐幸福有价值感的人!

第二、鼓励参加集体活动

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,让他(她)多与同龄的同学一起活动,培养集体荣誉感和团队意识。通过体验集体活动的过程,使孩子从中获得快乐,从而学会互帮互助、协同合作的精神。因此,如果孩子喜欢和同学们一起活动,教师和家长不应予以抵制,而应让他们玩个痛快。如果孩子不喜欢和同学玩,教师和家长就有必要作适当的引导,鼓励孩子大胆地走出教室、走出家门,避免他们形成孤僻的性格。

第三、避免自我中心意识

家长要摆正独生子女与成人的关系。随着孩子的长大,家长就要注意不把他置于家庭的特殊地位,避免孩子形成自我中心的意识。比如说我们班的李某某同学就特别以自我为中心,在跟别人闹矛盾的时候总认为是别人的错,从不曾从自己身上找原因,如果别人做的不顺从他的心意,他就大发脾气。通过跟他家长沟通了解到,他的家长也是过分的保护他,袒护他!让他形成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,所以说平时孩子的一言一行、一举一动,都不应使其产生特殊感,让孩子明白他虽然是家中的独子,但是没有特殊的地位和特殊的权利,和家庭成员一样平等。所以我们要做好与家长的协同育人工作。

第四、坚持协调一致

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,对孩子的要求都应该坚持不懈,坚持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。如果孩子感到教育的坚决性、合理性,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教师与家长、家长与家长之间要协调一致,最好不要发生矛盾。实在存在分歧时,应在孩子不在场的情况下表露出来,并进一步商讨,统一认识。

第五、舍得孩子吃苦

在实际生活中,要让孩子吃一点苦,消除他们身上的娇气。比如在孩子的物质生活方面,不要提供太好的条件,吃要保证营养,但不要太多、太精;穿要整洁、大方、舒服,不要豪华、艳丽;玩要益智、耐用,不要总是买新玩具或学习用品,让孩子养成勤俭 朴素的好习惯。提醒家长应督促孩子多做一些家务,特别是自己的事。

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,老师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,有时甚至起着决定作用。

家长应该保持与学校的老师和谐共处,特别是班主任老师的工作是很辛苦的,工作繁杂、教学管理任务重。家长应鼓励孩子理解老师、接纳老师,与老师能大胆交流,共同成长。

1、就孩子问题和家长沟通渠道的多样性

其实,与孩子那个沟通的渠道和交流方式可以使多样性的。比如,电话、网络等,老师应该有针对

性地运用各种方式创造跟家长沟通的机会。

2、沟通的持续性和连续性

家长和老师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,才是促进孩子更高效学习的根本途径。家长和老师能否有效的配合,直接决定着教育的效果。老师和家长互相信任,才能互相成就!

因为只有家校双方都充满了善意和理解,我们才能真正携手,结成同盟。共同教育好我们的孩子。

孩子的成长是一个静待花开的过程,家长和老师配合得越好,孩子的教育就越成功。

我们都知道:优秀孩子是“管”出来的,熊孩子是“惯”出来的。

孩子必须有一个管得住他的人,这个人可以是老师,也可以是家长,这样他的天性才能得到正确的引导与发展。

一位妈妈说得很好:“一味的迁就和让步,盲目的鼓励和宽容,只能培育出温室的花朵,无法教养出参天的大树。孩子,妈妈希望你遇到一位手持戒尺、眼中有光的老师。”

“教书”的是老师,“育人”的是父母,但其实

两者是相辅相成的。教育路上,家长离不开老师,老师也离不开家长。没有完美的老师,也没有完美的家长。我们互相支持,互相配合,才能成就彼此。

最重要的是家长和老师要形成合力,一起为了孩子的成长而发力。